教育私有化真的会带来灾难吗?
原文:Contra Robinson On Schooling | Slate Star Codex
作者:Scott Alexander 发表于 2016 年 12 月 2 日
一、教育私有化中的利润与效率
Nathan Robinson 对教育券制度提出了质疑:《为何公立学校的大规模削减是一件坏事?》
(请注意,尽管这个标题有点煽动性,但他确实在论证公立学校的大规模削减是一件坏事)
Robinson 首先提出了一个元层面的观点:大多数针对特朗普提名的教育部长 Betsy DeVos 的批评,仅仅局限于指出她将推行教育券制度而非支持公立学校,期望这样就能引起读者的反感。然而,这种批评无法改变 DeVos 支持者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核心诉求恰恰就是推广更多的教育券。要想说服他人,就必须拿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论据。如果你觉得这个见解算不上多么高深,不妨点击链接阅读全文,你可能会发现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是字体很特别吗?还是屏幕在闪烁?最终你可能会恍然大悟:这竟是你在过去难以计数的日子里,第一次读到一篇逻辑清晰、善意撰写、旨在说服他人的文章。
不过,让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 Robinson 的观点是错误的。
Robinson 说:
将营利引入学校系统是极其危险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这会产生一系列极其不良的激励效应。假设我们向营利性私立学校发放教育券,或者给予营利性特许学校大额补助金,这无疑会强烈刺激学校尽可能地减少教育投入。毕竟,营利性公司的根本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而非为学生创造最大价值),因此营利性学校必然会竭尽全力压缩教育支出,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学校就没有任何动力去购置新的实验设备或更新教材,尽管这些投入能够让学生受益匪浅。
作者也意识到了针对这一观点的反对意见,但对此他并不信服:
私有化的支持者对这一论点有一个颇具说服力的反驳。他们认为,这种观点忽视了问题的全貌。诚然,公司确实有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选择机制的存在恰恰协调了股东和消费者的利益。就学校而言,由于家长手持教育券,如果某所学校不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家长完全可以选择其他学校。没有人强迫他们将孩子送到特定的学校。学校选择理论的核心就是选择,而选择会带来竞争,竞争则会提升质量。如果一所学校只是将资金输送给高管和股东,而不注重教育质量,那么它很快就会失去生源。
然而,这种选择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现实情况是,家长的选择往往很有限(毕竟,在一个家庭可接受的距离范围内,学校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转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困扰和不适应,对其造成伤害。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便从理论上讲,私有化的学校系统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让富人更富、而让贫困儿童教育状况更加恶化的局面。在公立学校系统中,所有的资金都用于学校教育。而在营利性学校系统中,至少有一部分资金会流入股东的口袋(否则,营利性学校就无法生存)。假设一个学区只有三所营利性小学,它们都只是将大部分教育券资金据为己有,而不是用于教育孩子,那么无论家长如何在这些学校之间「选择」,都无法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有人可能会期待新的经营者进入市场,但如果从孩子身上赚钱的唯一方法就是忽视他们的教育需求,那么新的经营者也不会比旧的更好。
这个观点颇具洞见,但由于未能充分阐述为何这一论点不能推广到其他领域,使得论证的说服力稍显不足。
Robinson 将教育券与食品券进行了类比,后者本质上就是可在杂货店兑换的「食品代金券」。我经常在自己常去的杂货店里看到低收入群体使用食品券,因此我深知他们能够获得怎样的优质服务。不得不说,这种服务相当出色。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杂货店都做得很好。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鲍里斯·叶利钦轶事:他首次访美时,偶然走进一家普通杂货店,惊讶地发现普通美国中产阶级的商品选择竟比苏联最高级官员还要丰富,这让他震惊不已,甚至怀疑这是美国人精心布置的一个繁荣假象,意在动摇他的信念。杂货店不仅提供五十多种麦片和上百种饮料,价格还十分亲民。仅用一小时的最低工资,你就能购买一天所需的食物;即便想要提高些许品质和多样性,最多也不过花费两小时的工资而已。
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杂货店的股东过度榨取利润,导致商品价格虚高和服务质量低劣呢?为什么商店不是脏乱差,鼠患横行?为什么现实中并没有出现 Robinson 所描述的那种情况——选择自由只是一个浪漫的幻想,因为穷人能够获得的所有杂货选择都糟糕透顶,而新的经营者也无法做得更好,因为在杂货行业赚钱的唯一方法就是欺骗顾客,开一家糟糕的商店,卖掺了锯末的大米?
据统计,约有 48% 的美国人对美国的教育系统感到满意。而我猜测,可能有 100% 的美国人对美国的杂货店系统感到满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我的看法是:效率提升带来的收益大于利润损失造成的影响。
利润率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你可以直接查到。通常这个数字并不大。一旦你查到了这个数字,你就知道公司究竟赚了多少钱。这样一来,你就把「利润带来的危险」限定在了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这个国家的医保价格过高。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贪婪的保险公司为了赚取利润而收取了过高的费用。
健康保险公司的利润率大约为 3%(见这里的说明。尽管这个数字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我认为在本次讨论中 3% 是一个具有相关性的数字)。从绝对金额来看,这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数目。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它对医疗保健成本的实际影响,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显著。让我们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假设你每年需要支付 5,000 美元的健康保险费用,即使我们完全消除保险公司的盈利因素,你的年度保费也只会降低到 4,850 美元。这种差异甚至不及年度间的正常波动,更不用说其他真正对医疗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了。
保险公司将部分患者「抛弃街头」的行为,表面上看来似乎冷酷无情,但实际上并非主要出于追求利润的考虑。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支付的金额受限于客户缴纳的保费总额,而这些保费往往不足以覆盖所有人所需的医疗费用。换句话说,在被保险公司「抛弃」的人群中,可能只有 3% 是因为利润考虑,而其余 97% 则是由于资金限制而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
这种情况并非健康保险行业所独有,在其他常被视为「掠夺性」的行业中也普遍存在,例如发薪日贷款公司。根据维基百科:
Fordham Journal of Corporate & Financial Law 进行的一项盈利能力分析显示,美国七家上市的发薪日贷款公司(包括典当行)的平均利润率为 7.63%,而纯发薪日贷款公司的利润率仅为 3.57%。这些数字低于信用合作社和银行等传统借贷机构的利润率。相比之下,在同一研究期间,星巴克的利润率略高于 9%,而其他可比较的贷款机构平均利润率高达 13.04%。这些可比较的贷款机构都是主流金融公司,包括 Capital One、通用电气金融、汇丰银行、Money Tree 和美国运通信用卡公司。
发薪日贷款公司收取高额利息,并非为了从中牟取暴利。实际上,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向经常无力偿还贷款的贫困人群提供贷款,本身就是一项难以保证收支平衡的业务。
现在,让我们将这种逻辑应用到私立学校上。你是否认为私立学校会通过不断增加利润来破坏教育质量?我的观点是,私立学校的资金中大约 11% 会用于盈利,这与目前私立学校的情况相同。实际上,这个比例可能更低,因为当前的大多数私立学校主要服务于富裕群体,这些人只要能获得声望,就不在乎过高的收费。
然而,11% 的利润难道不比零利润要好吗?假如私立学校的开支与公立学校相当,但其中 11% 用于股东分红,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将接受质量打了九折的教育呢?
换个角度来看,这占教育预算 11% 的资金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理想情况下,我们期望它能为我们带来效率的提升。
Robinson 写到:
让我们来探讨保守派关于学校教育的核心论点。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政府管理的机构通常效率低下。与企业不同,这些机构缺乏提高表现的动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提供最佳产品以保持盈利,而政府可以提供劣质服务,因为它们是国家强制的垄断体,消费者别无选择。引入学校选择制度将改善教育质量,因为它让家长有权选择心仪的学校,而不是被迫接受政府指定的学校。学校将不得不努力提高质量,否则家长可能会将孩子转到其他学校。将盈利动机引入学校教育领域,能为学校提供强大的改进动力。如果办好学校能带来可观利润,企业必然会积极投身于创办优质学校。因此,通过教育券资助的私立营利性学校,是提供高质量教育的一种高效方式。
他反驳道:「将利润因素引入学校系统是极其危险的」,但却并未真正否定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权衡问题。一方面是利润带来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是效率提升的前景。如果利润不会从教育系统中抽走过多资金,那么效率的提升是否值得这小小的代价?
下面是 Cato 研究所提供的一张图表——请注意,这些数据已经经过通货膨胀调整:
如果你对 Cato 研究所的数据持怀疑态度,这里有 Politifact(一个著名的事实核查网站)对类似说法的评估,认为基本属实,尽管他们的具体数字因统计方式不同略有差异。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显然,这并非由于教师薪酬的增加——在这段时期内,他们的工资实际上一直停滞不前,与其他职业相比,他们的经济地位甚至可能有所下降。这也不是因为学校建筑成本的上涨——尽管我没有学校的具体数据,但我研究过摩天大楼的情况,发现建筑价格并没有普遍上涨趋势。那么,一项本质上只是将一群学生集中在一栋建筑里,并安排教师进行教学的活动,为何会在教师薪酬和建筑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其成本却如此显著地攀升?对此,我只听说过三种理论:
第一种理论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实际上在不断提高,但我们可能陷入了辛普森悖论。这个悖论的表现是:尽管每个种族群体的学生成绩都在提升,某些种族群体的学生成绩甚至高于其他群体,但由于成绩较低的种族群体学生比例增加,导致整体平均分呈现下降趋势。然而,具体到各个种族的成绩数据,我们发现它们也呈现停滞状态(1,2)。唯一的例外可能是黑人学生在 1980 年到 1990 年间的成绩跃升。考虑到其他族裔并没有出现类似的跃升,而学校教育支出一直在稳步增加,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种变化主要源于社会经济因素,而非教育投入的影响。
第二种理论认为,这些额外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帮助此前未得到充分关注的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然而,教育这类学生的成本大约是普通学生的两倍。据统计,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 13%,尽管我们不确定这里的「特殊需求」定义是否与计算成本时使用的定义完全一致。即便我们采用这个估算,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额外服务也只能解释教育成本上涨 13%,远不及我们实际观察到的 150% 的涨幅。
第三种理论源于王尔德定律:「官僚机构会持续膨胀,以满足膨胀的官僚机构的需要。」
支持这一观点的一个有力论据是: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观察到的现象,同样也在高等教育领域上演。经通货膨胀调整后,如今大学教育的成本约为 1980 年的 4 倍。
这种学费上涨并非源于政府减少了补贴。这些钱也没有流入股东的腰包——要知道,大多数大学都是非营利机构,就连公立院校的学费也出现了大幅增长。虽然我手头没有类似小学阶段标准化考试成绩停滞不前的数据,但如今的大学生似乎并没有比他们的前辈们多接受四倍的教育。那么,这些飞涨的学费到底花在了哪里?
我想没有人能对此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已经有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了。人们时不时就会在报纸的评论版上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是「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加导致的,也有人说不完全是行政管理,而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我也说不清楚具体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现象似乎既不是辛普森悖论,也不是由特殊需求学生引起的。
许多专家认为,学生贷款越来越容易获得推动了大学成本的上涨——比如可以参考这篇文章。这种理论认为,大学能够收取更多的钱,所以它们就这么做了。老实说,我不太理解这在经济学上是如何运作的,但似乎是容易获得的学生贷款,再加上缺乏真正的竞争压力,导致大学扩大了行政管理规模,并将成本转嫁给了学生。也许在小学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如果小学教育成本上涨的第三种假设成立,那么我们只需将官僚体制恢复到 1970 年的水平,就能在保持考试成绩基本不变的同时削减 75% 的成本。或者,我们可以维持现有的开支水平,但将资金投入到真正有效的教育项目中。
问题的关键在于,私立学校的资金中有 11% 用于股东利润,而公立学校则显然有 75% 的资金流向了…呃,没人真正知道去了哪里。
私立学校是否也像公立学校一样,将 75% 的资金用于不明去向?我不确定,因为我没有看到多少像 1980 年那样便宜的私立学校。Arnold Kling 的一些计算结果显示,私立学校应该有很高的利润率。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坦白说,这个问题让我感到困惑。尽管如此,相比公立学校,我还是对私立学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抱有更大的希望。「编辑:请参见文章底部注释」
单纯关注成本可能看起来有些冷酷无情。但事实是,在教育成果没有任何改善的情况下,公立学校预算的增加金额足以为国内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提供舒适的住所。金钱确实至关重要。当我们批评私立学校过分追求利润时,本质上也是在讨论金钱问题。这意味着,每一美元流向股东,就意味着少了一美元用于改善教育、解决无家可归问题或其他有益的事业。
Robinson 写到:
究其根源,即便将穷人所需的服务做到极致,也难以成为利润丰厚的生意。一旦引入逐利的动机,必然会导致对穷人的剥削和忽视,因为他们的「选择」已被现实处境所严重制约。我之所以担忧私有化,并非出于对政府低效的盲目崇拜,而是害怕「教育」这一崇高理念被逐渐侵蚀。教育本不该是一桩双赢的交易,我们之所以给予孩子教育,是因为这是他们应得的权利,而非我们可以从中牟利的工具。我担心那些将一切都「视为生意」来经营的人,可能并不真正关心孩子的福祉,反而会被错误的动机所驱使。我更忧虑的是,一旦他们面临在「做正确的事」和「做有利可图的事」之间作出抉择时,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恕我直言,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中确实存在一些难以捉摸的东西,仿佛有一个需要用铃铛、蜡烛和公共选择理论教科书来驱除的幽灵。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叫做「系统」的实体,在商业领域专注于利润,在公共服务领域专注于教育。真实情况是,有一群人,他们的行为受到道德、激励机制以及保住工作等多重因素的驱使。商业并非与关怀对立——举例来说,普通的家庭医生虽然经营着小型诊所,但主要还是被帮助病人的愿望所驱动。同样,缺乏盈利动机也并不能保证良好行为——我们看到一些非营利性大学的管理者选择将意外所得用于提升声望和扩张规模,而不是降低成本。
对于这一观点,我并没有十分把握。我认识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且富有激情的人,绝对不会中饱私囊,拿走 75% 的资金为自己购买豪华游艇。在我的家乡加利福尼亚州,十年前曾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学校试图削减一切可以削减的开支,最后他们表示已无可削减之处,也没有其他办法了。我相信他们确实尽了最大努力。如果官僚主义确实在推高学校教育的成本,它往往是隐晦的,你很难准确指出哪个具体部门应该为此负责。
然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低效率文化,导致许多小问题累积成大问题——我知道在医保领域就是如此。我认为,至少值得进行这样的尝试。
(我意识到这种尝试已经在进行中,并且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我打算近期深入研究这方面的文献,看看是否存在任何一致的趋势。)
二、医疗领域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论证我的观点,即有时提高效率可以弥补因追求利润而减少的资金投入,我想岔开话题谈谈医院的情况。
医院大致可以平均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机构。评估「医院质量」比评估学校质量还要困难,但研究人员在各种指标上进行了尝试。虽然很难对结果进行全面总结,而且我只找到了少数几项研究,没有看到任何权威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全面概述,但目前看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立医院之间的差异很小,而政府医院的表现最差:
— 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院的质量大致相当,而政府所有的医院则比这两类医院都差。同一团队的后续研究表明,非营利医院转变为营利性医院与医疗质量下降并无关联。
— Truven Health Analytics 的研究发现,教会所有的非营利医院在某些方面表现最为优异,其次是非教会的非营利医院和营利性医院,而政府所有的医院整体表现最差。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我根据大量不同数据所做的个人解读,读者可以查阅他们使用的具体评估指标,自行得出结论。
— 一本专门研究医院行业的教科书指出:「总的来说,即使在考虑了系统性差异后,非营利医院在治疗老年心脏病患者方面的表现似乎略优于营利性医院。然而,这种微小的平均差异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无论是营利还是非营利医院群体,其内部的医疗质量都存在巨大差异。」
— 一项发表在心脏病学权威期刊上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支持以下观点:相比非营利医疗机构,营利性医院会倾向于选择性地接收病情较轻的患者、提供较少的循证医疗服务、限制患者的住院时间,或导致患者在急性期的治疗结果更差。
— 根据《卫生经济学手册》:
迄今为止,最为严谨且规模最大的实证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所有制医院的服务质量,是由 Keeler 及其团队于 1992 年完成的。他们审查了来自五个州的五种疾病共 14,000 份医疗记录,采用了两种过程性质量评估方法。第一种称为「明确过程评估」,主要考察医疗记录中是否体现出特定的诊断和治疗程序被专业地执行。第二种称为「隐含过程评估」,则着眼于整体护理过程的评估,而非像「明确过程」那样聚焦于具体的护理细节。例如,研究者会向医生审阅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基于你目前对这个病例的了解,你会选择将自己的母亲送到这家医院就医吗?」此外,他们还采用了一项结果指标来衡量医疗质量——比较实际死亡率与基于患者特征预期的死亡率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在超额死亡率和明确过程这两个指标上,私立非营利医院和营利性医院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公立医院在这两项标准上的表现则相对较差。然而,在第三个指标——隐含过程评估上,私立非营利医院与其他两种所有制类型的医院在护理质量方面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营利性医院在这一方面的质量水平更高。尽管出现了这一差异,研究者似乎更倾向于根据前两个指标得出结论。他们总结道:「总的来说,非营利和营利医院提供的医疗质量水平相似。」
Shortell 和 Hughes 在 1983-84 年开展的一项覆盖全美 981 家医院的研究发现,从死亡率这一医疗质量指标看,不同所有制的医院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 Hartz 等学者后续采用较少协变量进行分析时则得出不同结论:营利性医院的病人死亡率高于私立非营利性医院。
Sloan 等人 (1998a,1998b, 1998c) 则考察了老年患者因髋关节骨折、中风、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首次住院治疗后的康复情况。他们特意选取急性发病初次入院的病例,因为这类突发疾病的患者不太可能事先对医院进行比较和选择。研究评估的预后指标包括生存状况、身体机能、认知能力和生活方式(即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尽管部分指标表明大型教学医院的患者恢复情况更佳,与 Keeler 等人 (1992) 的结论一致,但非教学性私立非营利医院与盈利性医院患者的预后并无统计学差异。而控制其他因素后,入住公立非教学医院的高龄患者的某些康复指标则明显更差。
因此,看起来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在运营效果上的差异并不显著,而政府医院的表现可能比这两类医院都要差。这个结果可能会让两种持有极端观点的人感到困惑:一种是认为追求利润必然会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人,另一种是认为追求利润必然会带来更优质服务的人。
在此,有必要澄清一个事实,这可能与 Current Affairs 这篇文章给读者的印象不同:实际上只有 13% 的特许学校是营利性质的。因此,一个包含教育券和特许学校的教育体系,很可能更接近于私立非营利医院的模式。而研究表明,私立非营利医院不仅表现良好,而且明显优于政府运营的医院。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我所讨论的这些内容可能都不太切题。也许我应该一开始就指出这一点。
三、代金券还是公共服务?
同一篇文章还提到:
公立学校体系面临的「空心化」威胁还存在其他严重问题。正如我们此前在 Current Affairs 杂志中所论述,将公立学校转变为代金券系统会使教育运作方式与食品券计划极为相似。实际上,SNAP(补充营养援助计划)福利就是采用这种模式:我们不是直接提供食物,而是给予等值的资金,让受益人自行购买食品。同理,教育券计划也是如此:不是直接提供学校教育,而是发放代金券,让家长们自行选择私立学校。然而,食品券计划的现状值得警惕:一旦开始发放「代金券」,保守派就倾向于将其视为某种不劳而获的「施舍」。随之而来的就是削减这种「施舍」的压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券」所面临的削减压力会比食品券更小吗?代金券计划的一个严重隐患在于,它可能侵蚀教育作为基本权利的理念,反而使其沦为一种不必然应得的特权。但是,教育理应是一项基本权利,因为孩子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因此不应该因父母的经济状况而受到不公平对待。
我认为,从教育相较于食品券的受欢迎程度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Robinson 认为保守派偏好一刀切的援助,而不喜欢代金券式的施助。我认为保守派更倾向于支持普惠性的援助,而非专门针对贫困人群的援助。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食品券被联邦食品署取代。每周,一辆卡车会来到贫困家庭,发放政府认为能满足其营养需求的统一食品包。你认为保守派会比现行的食品券制度更满意吗?同理,保守派对公共住房项目的支持度,真的比他们如今对住房券的支持度有显著差异吗?
反观医保,尽管其本质上是一种代金券制度,却一直广受欢迎。参保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生和医院,然后由医保支付费用。由于人人都期望将来能从中受益,这项制度获得了广泛的两党支持;即便是批评者,大多也只是主张改革而非废除。
我认为,公共教育从服务模式到代金券模式的转变不会改变人们对它的支持态度。
四、我对教育券的担忧
因此,我不赞同 Robinson 的具体论点。然而,教育券制度确实存在一些令我担忧的方面。
首先,关于医院的案例研究结果并不十分明确。虽然营利性医院的表现并未明显逊于非营利性医院,但也未显示出明显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营利性医院的引入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引发一种良性循环——即所有医院为了节省成本和提供更优质服务而展开竞争,最终使医疗机构变得精简高效、价格亲民,并像杂货店一样随处可及。事实上,一个行业对竞争开放并不必然意味着它就能避免价格虚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评论者还指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现有的私立学校通常并不比公立学校便宜 75%,这表明在教育领域大幅削减成本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其次,Robinson 进一步指出:
私有化方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存在一群极其精明的家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强烈的意愿去仔细研究各个学校。然而,最弱势的儿童往往难以拥有这样的父母。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为了吸引生源,私立学校从教育券中抽出 100 美元作为诱饵,只要家长同意让孩子入学就可以得到这笔钱。那些生活困顿或对子女教育漠不关心的父母可能会为了这笔快钱而仓促做出决定,结果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反而可能落入最恶劣、最不负责任、最唯利是图的学校之手。
虽然我认为不太可能出现如此赤裸裸的回扣行为——这不仅是非法的,而且在食品券等其他代金券项目中也未曾发生过——但他指出许多家长要么无知,要么别有用心,这一点确实值得重视。即便没有明目张胆的贿赂,一些学校也可能凭借花哨的广告宣传而非优质的教育来吸引家长。正如人们往往不会去查询当地医院的医疗评级一样,家长们可能也不会去核实一所听起来不错的学校的实际成绩。最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与邪教或极端政治思想有关的学校可能会趁机而入,利用那些真正狂热或容易被操纵的家长,从而坑害他们的孩子。
第三,特朗普主义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减少移民,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文化上更加凝聚的社区,让所有人都认同某些核心价值观。然而,学校系统——尽管存在分散和多样化的问题——实际上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向所有人灌输基本公民价值观,并确保大家有共同认知的机构之一。我担心人们可能会开始将孩子送到专门教授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学校,这样一来,原本就不太有效的防止社会进一步极化的机制之一就会被废除。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天主教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这样的模式了,但它们似乎并没有成为政治体系中的某种异常存在,所以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那么严重?
第四,教育券制度可能会加剧阶级隔离。尽管这种影响可能不会太严重,因为目前人们已经在各自社会阶层集中的社区中就读公立学校,但至少现在还保留着一点的社会经济多样性。然而,引入代金券制度可能会导致有意识的分层/信号传递。例如,如果每个人都获得 10,000 美元的教育券,一些优质学校可能会故意将学费定为 15,000 美元,仅仅是为了出售一个「特权」——就读于没有贫困学生的学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们愿意为封闭社区的房子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他们担心低收入群体成为糟糕的邻居。同样,他们可能会为更昂贵的学校支付额外费用,因为他们担心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会对学习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即使只是少量的隔离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一旦有足够多的人这样做,那些恰好收费 10,000 美元的学校就只会招收贫困学生,这与少量种族隔离也会产生广泛影响的情况相似。
(我对目前提议的代金券制度了解不多,但我在思考,是否可以设计一种制度,禁止将代金券与个人资金相结合使用。换句话说,如果你获得了 10,000 美元的代金券,你只能就读收费 10,000 美元的学校。但如果你想就读收费 11,000 美元的学校,你就必须完全放弃代金券,全额自费。)
在权衡教育券制度的诸多不利因素时,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个极其重要的优势——它消除了家庭为了进入「优质学区」而在住房上过度投资或选择隔离居住的动机。Elizabeth Warren 曾指出,这种动机是过去 50 年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而房价上涨又严重削弱了中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远超其他所有因素的总和,即便教育券制度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教育质量,它仍可能成为一个净利好。
关于教育券制度,我的观点与我对这类问题的一贯态度一致: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我们应该确定一个可接受的、可逆转的、风险相对较低的可能性范围,让不同的州和地区尝试不同的方案。随着我们对这一制度的理解逐步加深,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方向上扩大可能性的范围。然后检查结果,总结经验,反复尝试,最终找到最佳方案。
五、教育领域的竞争不足
最后,文章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观点:
假设有一个学区,只由三所营利性小学构成。如果这些学校只顾着将大部分教育券资金据为己有,而不认真履行教育职责,那么无论家长如何在这些学校之间「选择」,都无法提升教育质量。有人可能会期待新的办学者进入市场,但如果唯一能从孩子们身上获利的方式就是忽视他们的教育需求,那么新进入者也不会比现有学校强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缺乏良性竞争确实是此类行业的通病。经济理论预测,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表现会相当不错。但在这种只有三所学校、竞争不足的小型学区中,理论就难以自信地做出预测了。
在现实中,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在我的理想世界里,我有一个解决方案(新任教育部长可能不会赞同):让我们允许普通民众开办微型学校。
约有 3% 的父母选择为子女提供家庭学校。这种教育方式跨越阶级和种族的程度,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普遍。研究结果一致显示,接受在家上学的学生在标准化考试、大学入学考试、大学平均绩点(GPA)以及成年后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方面,都明显优于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学生。然而,这种比较可能存在偏差,因为选择在家上学的往往是一些深思熟虑、富有责任感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基因上就具有显著优势。尽管如此,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家上学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美国,每名学生的年均教育成本约为 10,000 美元。假设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价值 10,000 美元的教育券。如果一位家长希望赚取美国年收入中位数 30,000 美元,理论上需要教育三名学生。但考虑到实际运营中的管理开销和课程材料费用,可能需要教育五名学生才能达到这个收入水平。
设想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一位母亲在生育后决定不再重返职场,也不愿将孩子托付给日托中心 18 年。她通过一系列考试和监管程序,承诺确保孩子在标准化考试中达到特定水平,从而获得正式的办学资格。随后,她邀请几位信任她的朋友和邻居将孩子送来就读。如果她的丈夫在外工作,维持家庭收入,她甚至不需要招收太多学生。两三个孩子就足够了(需要强调的是,不应允许通过教育自己的孩子来牟利;否则,这将激励父母不让孩子上学,假装自己在教育他们)。这样,她就可以在一个比公立学校小得多的班级里进行个性化教学。
如果你是一位合格的专业教师,你可能会吸引到十到二十个学生。这意味着你可以赚取 10 万到 20 万美元的收入,扣除开支后,仍远高于当前合格教师的薪资,而且班级规模更小,教学质量更有保障。值得回顾的是,在美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孩子们都是在社区成员经营的单间校舍里接受教育的。正是这种教育系统培养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爱迪生等杰出人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研究都表明正规的教师培训和教师资格认证对教学质量实际上并没有显著影响。)
这种教育方式将为数百万人创造一种自主经营、不依赖雇主的收入来源,其中包括缺乏正规资格认证的贫困群体、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士、偏远地区居民,尤其是年轻的母亲们。它不仅能重新构建社区纽带,还能确保人们不再为学区内仅有少数几所学校的有限选择而忧虑。
诚然,这个构想可能存在我尚未察觉的重大缺陷。但我仍然认为,这个案例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开展更多的教育创新实验。而推行教育券制度或许是一个良好的起点。
编辑补充:以下是来自评论区的反馈:「在我们这所独立的非营利高中,我们已经将每名学生的年均成本降至 3000 美元。尽管预算有限,我们依然能为学生提供许多公立学校无法企及的机会。例如,我们开设玻璃吹制、铜银锻造等艺术课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高级科学课程,远超州标准的全面健康教育,以及由学生自主营造的欺凌零容忍的校园文化等等,不胜枚举。相比之下,周边学区高中生的年均成本高达 17,000 美元,却只能提供我们所提供服务的一小部分。」